第一拨议和人马开拔。
议和队伍路过金川门的时候,又停留了不少时间,因为有朝廷派的人在这里相送,来相送的人以茹瑺带队。
朱允炆在马车里正在给他们分配身份,他是黄三,李景隆是李四,徐辉祖是徐六,黄观是黄七,外面赶马车的王敬止是王九。
一律不准再称呼职称,皇上,国公,侍郎的身份不能出现。
南京城到朱棣的大营,不足百公里,朱允炆也算是彻底了解了这个时代,交通有多不便利,效率有多低。
队伍出了南京城,就已经中午了,扎营休息,吃饭。
照这个速度,到了朱棣大营,怎么也得四五天的时间。
加快行军速度,是朱允炆和几个人商量后的结果,虽然朱允炆知道,庆成郡主在历史记载中,的确是和朱棣在长江北岸议和了。
但朱允炆不放心,谁知道会不会节外生枝,庆成郡主还没到,朱棣就打过了长江呢。
队伍速度加快,也意味着坐在马车里的人会更被颠得更难受,虽然走的是官道,但依然是坑坑洼洼,极其不平的土路,这时候的马车轮胎还是实木制成的,也根本没有减震这项技术。
说实话,真不如骑马舒服。
这一路上,朱允炆和李景隆、徐辉祖三人在赶路的同时,还在查看这一路的准确地形,为后面埋伏朱棣军队做准备。
队伍紧赶慢赶,在第二天晚上,到达了长江南岸盛庸大军的前哨指挥站。
庆成郡主要前去朱棣大营议和的消息,盛庸早就得到了消息,在大营五公里外,便有人接应庆成郡主的议和队伍。
盛庸在大营外,特意为议和队伍专门搭建了专门的一处营地,和军大营离得不远,盛庸亲自迎接来自京城的庆成郡主。
对于议和,盛庸是反对的,虽然前方战事不利,朝廷一败再败,但是议和,代表着朝廷的妥协,实际上,就是朝廷认输了。
盛庸作为现在战事最前方的最高指挥官,他是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的,但是他有什么办法呢,议和是朝廷的决议。
朝廷为什么议和,还不是因为他一败再败,议和,有一半原因归咎于盛庸在前方战事不利。
盛庸已经为庆成郡主安排好了一切,吃穿用住,安全保卫,都提前做了专门的部署。
在庆成郡主的营帐内,盛庸参见了庆成郡主后,便以公务为由,离开了。
毕竟,他是主帅,责任重大,朱棣叛军在对岸虎视眈眈。
朱允炆和徐辉祖他们五个人,被分在了另一座营帐内,对于盛庸的第一印象,朱允炆还是感觉很不错的。
盛庸可是朱棣靖难以来,一直在和朱棣做抵抗的人,对于盛庸的忠诚,朱允炆并不怀疑。
安顿好一切后,吃过晚饭,朱允炆本想先带着徐辉祖等四人四处逛逛,最主要是想查看一下盛庸的部署是否妥当。
但是他们走出营地的时候,守卫拦住了他们。
他们是不能够随便走出这个专门为他们设置的营区的,如果有人要擅自走出营区,格杀勿论,这是盛庸的命令。
这让朱允炆始料未及,也不能怪盛庸,这里是面对朱棣叛军前方中的前方,小心谨慎并没有错,朱允炆几人只好返回自己的营帐。
“王敬止”
“臣在”
“你认识盛庸将军吗?”
“臣刚刚见过,以前没见过”